场景介绍

陈怀民驾机与敌同归于尽

请稍候...

 事件概述

 陈怀民的父亲陈子祥早年曾东渡日本,进入日本著名的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,后来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,加入了同盟会。陈怀民从小跟随父亲习武,少年时就在武术大赛中夺冠。在这样的家庭中长成的陈怀民,早早就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。

日寇侵华,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战火纷飞。1932年淞沪抗战之后,他和哥哥陈天和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所编组的大学义勇军。后来,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,他决心以航空为报国之途,考入了中央航空学校第五期,毕业后任空军第四大队第二十三队少尉本级队员。

1937年8月14日,国民政府发表《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》,中国空军开始对日作战。在杭州上空,陈怀民与队友们驾机向敌人猛烈开火,猖狂不可一世的日本飞行员没想到中国空军敢于应战,一时间难以招架,悻悻而归。这是陈怀民第一次参加空战。

当年的9月中旬,日机入侵南京上空。数十架中国飞机从南京大校机场升空应战。陈怀民在空中以一敌四,英勇迎敌。他左冲右突,猛烈开火,击落一架日本驱逐机。急欲报仇的敌机将陈怀民的战机团团包围,很快,陈怀民的战机被击中,从空中急速下降。为了保全战机,在离地面只有百余米时,他停掉螺旋桨开始滑翔,准备迫降。最终,飞机撞在一棵大树上,陈怀民被弹出座舱,夹在树杈上。巨大的冲击力,使得他鼻梁骨折断,胸部、肩部受伤,血肉模糊。

第二天,中华民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来到陈怀民床边,握着他的手说:“陈怀民先生,你是中国空军的骄傲,是了不起的英雄。我在报上看到你与日军作战的事迹,深受感动……”

在战火的洗礼中,陈怀民从一名刚出校门的航空学员,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空中斗士。

1938年4月29日,是日本天皇裕仁的生日。日本航空部队准备在这一天大规模空袭武汉,以此向天皇祝寿献礼。这一阴谋被中国方面掌握,中国空军迅速向武汉周边集结,待命迎战。

4月29日下午2时30分,日军数十架战机分多层编队,从安徽起飞,偷偷向武汉袭来。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航空队严阵以待,出动数十架战机升空拦截,在武汉上空与敌机展开了激烈搏斗。

陈怀民的战机,是第四大队副大队长董明德的僚机。他们在空中纵横驰骋,连续击伤敌机。开战仅5分钟,陈怀民便抓住战机,率先击落一架敌机。随后,5架敌机围过来,向他集中射击。为摆脱敌机,陈怀民不断变换方向,但敌机死死咬住不放。忽然,陈怀民的油箱中弹起火,操作不灵,他的胸部也随即中弹。

在此紧急关头,陈怀民当时本可跳伞求生,但他却作出了一个令敌人胆寒的选择,他猛拉操纵杆,倒扣着向上翻转了180度,与一架高速而至的敌机相撞。顷刻间,两架飞机在空中爆炸,黑烟红火,弥漫空中。陈怀民被弹出座舱,随即坠入江中。年仅22岁的陈怀民壮烈牺牲。

“四·二九”空战,中苏空军联手击落日机21架,中国空军损失飞机12架。此战是8年抗战中最激烈的一次空战。

直到6月初,英雄陈怀民的遗体才被从长江中打捞上来,国民政府在汉口总商会大礼堂举行隆重的追悼会,2万多人前来致祭,各界人士纷纷送来花圈和挽联。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驻汉办事处为他敬献了花圈和横幅,挽联和横幅上分别写着:“捐躯报国”、“义薄云天”。冯玉祥将军也赋诗一首,诗中写道:舍身成仁同归尽,壮烈牺牲鬼神泣。

之后,陈怀民遗体被安葬在武汉青山,后迁至武昌阵亡将士公墓。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为他建立了衣冠冢。武汉人民为了纪念他,将汉口租界的一条路命名为“陈怀民路”。

亲妹给日军属写信震惊世界

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的陈德,是陈怀民哥哥陈天和的儿子。从上世纪90年代起,陈德就专注于还原那段史实。除了听父辈们的回忆,他还曾查阅大量史料,采访了5名当年曾参与武汉空战的老飞行员,写就了一部30万字的《抗日英雄陈怀民家族沉浮录》。

陈德说,1938年4月28日晚,陈怀民从驻地回到位于江汉关笃家巷的家中看望父母,不料竟成永别。临走时,他将自己的手链取下交给了妹妹陈难,并对妹妹说:“每次起飞的时候,我都当作最后的飞行,与日本人作战,我从来没想着回来”。而陈怀民撞机时,其父母并不知道飞机里的英雄就是自己的儿子。直到一个月后,陈怀民的尸体在长江阳逻段被渔民发现,其手腕上的空军手表背后,刻的正是“陈怀民”的名字。

陈怀民牺牲后,陈难一直把这副手链珍藏在身边。手链的挂牌上正面是中央航校的校徽,背面刻着1936年5月天民赠的字样,天民是陈怀民原名。

南京航空联谊会常务理事陈立诚先生,当年负责收集整理文物。他说,受哥哥陈怀民的影响,陈难也成了一名抗日积极分子。1938年4月29日,激战中陈怀民被日敌机包围,他冲向敌机,与日本飞行员高桥宪一驾驶的飞机同归于尽。后来在高桥宪一的口袋里,找到一封他日本妻子美惠子写的信和一张照片,信里说她很孤独,希望他早点回国。

陈难得知这封信的消息后,写了一封5000多字的信给美惠子:“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,同时也把日本人民推向灾难的深渊。”陈难的老师将信拿给作家郁达夫修改,郁达夫回了八个字:“心灵之作,不必修改。”后来,这封信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传播。